2018-10-11 16:15 |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朱敏乾
近日,一家德国的知名家纺品牌工作组刚考察完企业,就把1万美元的意向金打进了海宁泰纶纺织有限公司的银行账户。“虽然工厂不大,但我们很愿意与你们合作。”这家品牌工作组负责人的话语,让泰纶纺织的总经理许海强倍感鼓舞。
殊不知,在2013年我市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告知单上,企业的评价还是一个“c”。也正是这么一家不大的企业,这几年发展迅速不说,还步入了“小升规”的轨道,企业的一些创新好做法,更是值得不少小微企业学习、借鉴。
坚持主攻高质量环保布料
c类企业在进步中“摘帽”
泰纶纺织位于许村镇沈士工业园,走进企业车间,现代化纺织工厂的景象展现在记者面前,数十台进口织机“隆隆”地飞快运转着。
“目前,虽然企业规模不大,但我们的‘心’很大。”许海强说,这信心来源于这几年企业的飞速发展。
2013年,还处在初创阶段的泰纶纺织在全市亩产效益综合评价中被评为c类,这意味着企业面临淘汰的危险。
如何摆脱困境?卖布出身的许海强敏锐地嗅到了市场机遇——随着主力消费人群的换代以及消费理念的更新,生产绿色环保的家纺用品将是“大方向”。经过市场调研,企业决定调整发展策略,将主要精力聚焦在高品质的环保、耐用单色梭织布上。
许海强介绍,同一时期,进入绿色环保面料领域的企业有不少,但由于当时市场小,能坚持下来的并不多。
那段时日,泰纶纺织的效益也不好,仅能维持正常的生产运作。“大方向”对了,剩下的就是要坚持。当许多企业纷纷离开这一领域时,泰纶纺织顶住了各方压力,把产品越做越精。
先前,泰纶纺织计划研发一款对质量要求很高的棉布,有不少业内朋友都劝许海强放弃。“瞄准了目标就一定要坚持做下去。这块布做不好,我就不做布了。”许海强给自己立下了“军令状”。到处跑原料厂找符合要求的纱线,与研发人员加班加点打样试样……最终,泰纶纺织投入上百万元成功研发了这款产品,并在市场上得到了较好反响。
守得云开见月明。这两年,随着市场不断变大,企业不断引入先进设备,效益也在持续提升,这是对企业耐得住寂寞的一种奖励。去年,企业摘掉c类的帽子,升级为b类企业,追求进步的决心也越来越强烈。“这只是企业成长的一小步,我们希望通过努力,把企业打造成国内一流的c端品牌(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产品)和国际家用纺织品生产品牌。”许海强告诉记者。
开发智能仓库引入精准管理
每月培训授课修炼企业文化
在布艺行业有这样一句话:“管好仓库,就能赚钱。”因为市场对于家纺产品的需求很注重时效性,有货就能马上下单,没有就另觅他处。为此,不少家纺企业都有囤货。
货怎么囤、囤多少,这可是门学问。人工管仓库,货物的出入库准确率不高,空间还浪费。为此,泰纶纺织自主研发了智能仓库管理系统——“布库”,系统虽简单,但很实用,重点就是管好“一进一出”两道关。“进”,就是检验员把合格产品放进仓库前都会给产品贴上标签,并将相关信息录入进系统。“出”就是销售人员接到订单后,把仓库里的产品与订单相挂钩,哪些产品卖掉了、哪些订单还要生产补货等情况一清二楚。
同时,系统管理中产生的大数据还能为接下来的产品设计、生产提供支撑。许海强介绍,这段时间哪些产品卖得好,就多生产一些;哪些卖得不好,就少生产一些。在“布库”的管理下,越来越多的客户找上门来。
除了在仓库上花心思,企业还在文化建设上修炼自身。在企业办公楼门口有一面历史墙,上面的照片和文字展示了企业发展的过去、现在。“企业没有文化,产品没有故事,企业就没有发展。”这是许海强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,也是他多年卖布的经验。
许海强告诉记者,同样的一块布,欧洲品牌所卖的价格是许村企业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。材质相同、工艺相同,不同的是他们的品牌都经历了百年发展,有历史、有积淀、有故事,这种无形文化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。
所以,即便是初创企业,可泰纶纺织仍很重视企业文化建设——企业专门成立了自己的文化学堂,每月都会有培训师来给员工上课,涵盖设计、销售等方面。“企业有文化了,产品自然有故事,这不光能提升我们企业的气质,还能在产品销售时有优势。”许海强表示。